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0篇
  免费   686篇
  国内免费   528篇
测绘学   265篇
大气科学   594篇
地球物理   1313篇
地质学   920篇
海洋学   442篇
天文学   130篇
综合类   218篇
自然地理   27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71.
浙江省常山县苦麻岭地区位于钱塘台褶皱带华埠-新登陷褶带上,具备了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条件,但地形起伏大、构造复杂、植被发育茂盛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探矿效果。为此采用双频激电法,通过对称四极测深对该勘查区进行勘探。针对视电阻率测深曲线出现的跳跃、波动等异常形态,结合地层岩性、构造裂隙发育情况及视幅频率反映,对干扰因素进行排除,并依据视电阻率曲线拐点异常及增大趋势确定区内花岗岩岩体埋深及边界变化规律,指出该花岗岩顶部界面较平缓或下凹处,其围岩接触带为富集、成矿的有利部位。由视电阻率ρs和视幅频率Fs断面图推断,矿化异常等值线未封闭,异常中心位于测线以东,该结论对勘查区及类似地区扩大找矿规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2.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溶酶体膜稳定性衡量和微核生成率检测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室内模拟Cd和Hg污染胁迫对四角蛤蜊血细胞的毒性损伤。结果表明,Cd对四角蛤蜊血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125μg/L Cd胁迫下血细胞结构损伤程度高于25μg/L Cd胁迫;不同浓度Cd和Hg暴露14天后,各处理组(2μg/L ...  相似文献   
73.
针对新近系明化镇组的油田地层较浅、地层反射结构相对简单的地质特点,如何充分挖掘地震资料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并加以综合分析和利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对于储层预测及含油气性预测的需求。通过一个储层预测实例表明,利用地震属性综合分析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沉积相划分、储层预测、含油气判别等方面的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74.
GPS接收机测量位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工作原理;然后给出了利用多普勒频偏原理测量GPS接收机天线位移的方法;最后通过现场实验,对比GPS接收机天线的运动轨迹曲线和红球的运动轨迹曲线,验证了该测量位移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5.
从简化的海洋地震勘探的基本模型出发,根据一次波和多次波的传播所经介质品质因子的不同,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证明了随着传播时间的增加,一次波的主频可明显低于同一时间段的海水鸣震主频;提出了将多次波的传播时间和相应主频结合起来判别多次波的"时间-频率识别模式"。实际资料的处理实验表明:与传统的"时间识别模式"相比,基于"时间-频率识别模式"的多次波衰减,可在压制多次波的同时较好地保持有效信号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6.
Phototrophic mats (microbial mats with a phototrophic top layer) are complex systems in terms of microbial diversity,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organic matter (OM) turnover.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hese mats were a predominant life form in Proterozoic shallow water settings, prior to the emergence of bioturbating organisms in the Ediacaran–Cambrian transition. For most of the Precambrian, microbial mats were not only quantitative important carbon fixing systems, but also influenced the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OM before it entered the geosphere. The profound alteration of compound inventories during transit through microbial mats, implying substantial consequences for OM preservation in the Proterozoic, was recently proposed as a “mat-seal effect” [Pawlowska et al. (2012) Geology 41, 103–106]. To obt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ly diagenetic fate of primary produced OM in microbial mats, we studied a recent calcifying mat from a hypersaline lake in Kiritimati, which showed in the deeper mat layers a maximum 14Ccarbonate age of ∼1500 years. We particularly focused on OM entrapped in the carbonate matrix, because of the better potential of such biomineral-encapsulated OM to reach the geosphere before degradation (and remineralization). Our data indicate that selective preservation is important in phototrophic mats. While a dia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lipid fatty acids (FAs) was evident, their fatty acyl-derived hydrocarbon moieties were not introduced into protokerogen, which was instead mainly comprised of cyanobacterial and/or algal biomacromolecules. Our data support the proposed major impact of the “mat-seal effect” on OM turnover and preservation; i.e. the suppression of biosignatures derived from the upper mat layers, while signals of heterotrophic microbes thriving in deeper mat layers become preferentially preserved (e.g. high hopane/sterane ratios). This mechanism may have broad consequenc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biomarkers from Proterozoic shelf environments, because biosignatures of phototrophic mat dwellers as well as planktonic signals may have become heavily biased by the production and turnover of OM in microbial mat systems.  相似文献   
77.
遥感影像数据作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首要基础资料,如何快速生产出满足精度要求的遥感影像成果,对国情普查项目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控制点数据库尚未全覆盖,需要在短时间内采集大范围的控制点信息,本文通过生产实践,对几种控制点采集方法进行综合比对,认为StarFire全球双频GPS星链差分系统测量的方法较适合我国西部荒漠、戈壁地区的国情影像像控点采集任务。  相似文献   
78.
地下管网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承载着城市各种物质流、能源流和信息流,保证了城市的有序运转和居民的正常生活。探测地下管线的主要设备是英国雷迪RD8000,但这种设备恰巧是测绘仪器检定的盲区。为保证探测精度,需对物探方法进行分析,对设备进行校验,对不同埋深、不同地电条件下金属管线探测的工作参数进行试验,对探测仪性能、方法、最佳收发距离进行综合评定,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探测仪的潜能,从而保证地下管网的探测精度。  相似文献   
79.
针对高动态环境会使接收机接收信号载频上产生很大的多普勒频移及其变化率,普通的GPS载波跟踪环无法保证可靠的跟踪等问题,通过综合分析传统的二阶叉积自动频率控制环(CPAFC)辅助三阶锁相环(PLL)的高动态载波跟踪环路,以及卡尔曼滤波器在动态跟踪中的优势与劣势,该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二阶CPAFC辅助三阶PLL的GPS高动态载波跟踪环路。通过仿真分析证明,新的环路能更好地适应动态性,整体跟踪性能更好;并且在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环路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80.
植被冠层辐射散射信号中蕴含了丰富的植被信息,通过构建植被冠层辐射散射模型,可以实现植被结构等生物物理参数的遥感定量反演。迄今为止,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微波波段均已发展了大量的模型,这些模型在参数反演方面各具优势,但不同波段的模型又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跨波段的联合模拟可以实现模型间的优势互补,进而提高地表参数的反演精度,近年来已有学者专注于可见光/近红外与热红外模型,热红外与微波模型,主被动微波模型,以及可见光/近红外与微波模型的联合模拟和协同反演,但多是两两联合,且主要是基于经验模型或解析模型。基于3维场景的植被冠层辐射散射特性模拟模型可以细致刻画不同组分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由植被结构引起的多次散射和组分比例变化的考虑具有优势。本文主要介绍了3维模拟模型在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微波波段,以及跨波段联合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从模型机理、场景统一、以及组分理化参数的统一的角度,探讨了构建多波段3维模拟系统的可行性,展望了多波段3维模拟模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